根据2014全球普惠金融数据库(Global Findex)信息,中国每10个成年人中有将近8人拥有银行账户,比2011年增长15个百分点。过去三年,全球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数从25亿降至20亿, 来自中国的贡献最为重要。事实上,2014Findex数据显示,全世界5亿新增加的拥有银行账户的成年人中,超过三分之一(1.8 亿)生活在中国。
这一数据库显示出三种积极的发展态势。
1、村人口和贫困人口在新增的拥有银行账户的成年人中占比颇高
在,在中国最贫困的20%群体中,66%拥有正规的银行账户,这一数据在过去三年增长了28个百分点。农村成年人中(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拥有银行账户的人数也增长了20个百分 点,2014年,74%的农村成年人拥有银行账户。女性在这样的增长中受益匪浅,目前在金融普惠方面,女性已经与男性程度相当。
中国、发展中经济体和高收入OECD经济体的银行账户情况
2、中国人对银行账户的使用比较活跃,尤其在储蓄方面
对银行账户的使用以及金融服务的质量至关重要。开立几百万个账户但如果人们不用的话,也无 益于金融普惠。从这一角度看,中国的表现相对较好,只有8%的账户处于休眠状态;而在印度休眠账户比例高达 43%。进一步分析,Findex 数据显示,中国 52%的银行账户属于“高频率使用” (high use),意味着账户拥有者每月至少取款三次,或者每年至少支付一次或储蓄一次。来自中 国的贡献使得东亚与太平地区成为“高频率使用”账户占比仅次于OECD 经济体的地区。
3、利用手机从银行账户进行支付的成年人数量正在快速增长
Findex数据显示,中国拥有银行账户的成年人中,19%利用手机从银行账户进行支付。在这方面, 中国甚至领先于包括德国在内的部分高收入OECD 国家,德国只有15%的成年人使用手机从银行账户进行支付。2014年中国的手机数量达到6.22亿部,手机数量的快速增加是推动移动支付的重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超过 80%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这无疑为移动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
什么因素推动中国的金融普惠进步?
近年来中国在金融普惠方面取得如此成就,原因可能有好几个,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政府在促进金融服务和鼓励技术驱动的银行业务模式方面采取的有益政策。
例如,近年来的政策允许设立新型金融服务提供机构(如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并鼓励它们向无银行账户的群体提供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在持续扩张,现在这家机构为4亿多客户提供 服务。同样重要的是,政府对个人的资金支付也促进了人们对银行账户的使用。目前,中国政府 通过银行账户向特定群体发放补贴款项,款项接收人可以在90万个银行业务代理商(如夫妻小商 店)中的任何一家的POS机具上使用银行卡获得账户中的资金。
技术方面,在互联网接入和使用方面的提升使得成千上万个电商企业迅猛发展,集大成者是阿里巴巴,这家企业正在凭借电商数据向其客户提供小额贷款。像方付通(F-Road)这样的技术公司使得数百万低收入客户可以通过内置在任何手机当中的SIM卡远程连接其银行账户,从而促进了移动支付的使用。
还有那些挑战需要面对?
来自Findex的数据并非都是积极的。中国没有银行账户的成年人总数仅少于印度。我们可以利用Findex数据勾勒出中国2.34亿没有银行账户的成年人群体的特征:
- 55%是妇女
- 71%生活在农村
- 54%来自最贫困的 40%的家庭
- 约 80% 的人只有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
尽管中国在农村地区及贫困群体的金融普惠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前路依然漫长。 中国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尽管过去三年在这方面也有明显改善,但与高收入国家之间仍然有较大差距。2011年调查数据显示,上一年度仅有7%的成年人获得贷款,2014年这一数据提升到10%。相当大比例的小企业、农村贫困群体,以及进城农民工群体仍然难以获得贷款,用于生意或个人的其他用途。
未来展望
毫无疑问,如果中国政府在政策和监管方面继续沿着有利于金融发展的轨道前进,2017年下一次Findex数据更新时将会展现出更多的进步。基本上为国有资本掌控的银行业正在经历重大变革。 例如,中国银监会最近批准了几家民营银行的设立,包括两家基于互联网的商业银行:即腾讯公司发起的微众银行和阿里巴巴蚂蚁金服集团发起的浙江网商银行。这些新型银行具备向没有银行账户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巨大潜力。
此外,银监会正在牵头制定中国的普惠金融战略。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服务提供者需要更好地理解那些尚未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的需求和行为方式。在中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将先进技术用于金融普惠的成功做法无疑将会引起更多关注,并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
本文首次发表与CGAP网站
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