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世行之声

中国追寻新的发展之路

版本:
版本: English
Image
天津城市景观, 摄影:杨爱军 / 世界银行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180多个国家提交了有关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国家气候预案。

国家自主贡献预案主要包括到2025年或2030年之前计划实施的减排目标,但这些预案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的,其中很多预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交的预案还提出了在国家整体发展框架内的气候行动,也包括适应行动。这并不令人吃惊,因为归根结底,应对气候变化就是关于有效地管理国家经济的。

这显然也是中国的情况。

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包括一系列硬指标,比如温室气体排放将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同时在2030年非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20%。预案还勾勒出将气候变化相关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路径。

今天,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角边会上,中国的专家们介绍了题为《追寻创新发展之路——了解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的讨论文件,适时地提供了对中国预案的分析(报告全文预计于2016年3月发布)。这份文件是在世界银行集团的”市场准备伙伴计划“支持下,由一家主要的中国研究机构编写的。文件显示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

从根本上说,随着中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曾使6亿人脱贫的增长模式已不再有效。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将集中精力推进经济再平衡,适应 “新常态”,调整到放缓但更稳定的增长,强调创新和更清洁的技术。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可被看成将在推动中国走上这一创新型发展道路中发挥核心作用。

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已达到7500美元。根据国家自主贡献预案,中国的排放量预期将在人均GDP达到14000美元左右时达峰,相对应的是主要基于化石燃料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8.2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0吨时达到排放峰值,而欧盟和日本是在人均排放量在20吨左右时达峰。

显而易见,经济发展对于中国来说是必要的,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

中国如何才能保持经济增长和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很多人尚未获得基本的服务,比如通电),同时又能避开传统的发展与排放轨道?

实现国家自主贡献预案的目标就意味着,大幅降低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是必要的。

而且可能还需要采取更广泛的政策和措施来帮助实现国家自主贡献预案的目标,包括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60~65%,降到2005年水平以下,并将非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到20%左右。

这可以看成是一项挑战。在中国国内,包括GDP增长率、人口增长、城镇化和新经济结构在内的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国家自主贡献预案的实施。

可管控的技术成本也会成为一个因素。中国依靠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现大规模减排。目前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成本高昂,并且仍处于测试阶段。中国还计划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要保障全国14亿人口的可靠供电。但是,高渗透率的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示范尚未达到中国所需要的规模。

虽然存在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国家自主贡献预案的实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机遇和环境效益。

达到国家自主贡献预案的目标将带来清新的空气和蓝天,这也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还会带来健康效益和减少医药费。    
        
研究还显示出低碳政策对就业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交通和建筑行业。新的就业岗位可能出现在节能、环保、新能源和高能效交通行业。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先生去年在访问世界银行时表示,中国从过去的发展道路中吸取了教训,“先污染后治理”是要付出代价的。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这一教训。

(王雪曼是世界银行高级碳金融专家)


作者

Xueman Wang

SENIOR URBAN SPECIALIST

加入讨论

此字段内容保密,不会公开显示
留言字数: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