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世行之声

借助数据和反馈意见推动发展

版本:

作者:世行常务副行长卡罗琳·安斯蒂 

Image即便是大致扫一眼世行的对外网站,您也会发现世行正在就开放式发展开展若干工作。如使用智库公民社会组织基金会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如手机短信技术,您很快就会发现,成果地图、集思广益、受益人反馈和公开数据显示了利用技术促进更有效发展有着广阔前景——随着技术增加、技术成本降低,我们才仅仅开始触及技术潜力的“冰山一角”。

 

上周,我在爱尔兰国际和欧洲事务学院发表讲话(讲话稿)时,我尝试概括此项工作的兴奋点及其如何体现了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不断变化的经济力量平衡:倘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三分之二来自发展中国家,则三分之二的创意可能也来自这些国家。知识与技术相结合,可使跨国、跨大洲和跨社会阶层的创意活动成为可能。不难想像这样一个“受益人支持项目实施”的未来情形:受益人充分参与项目监督检查报告编制及评价工作,参与推动形成实施阶段中期纠偏和反馈的良性循环,把汲取的经验教训纳入到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以印度卡纳塔卡邦为例。在该邦,主要服务提供商可通过简易的掌上工具和手机记录对每个受益人的走访情况,直接收集居民对其所用服务的质量的反馈意见。就这种受益人核验系统开展的试点正在帮助推进该邦的孕产妇保健项目,借助简易显示仪和红黄绿交通信号灯系统实时地向区负责人通报有关情况。

 

如果我们认为受益人的参与对发展成效的取得至关重要,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加以推广或提供一个方法菜单,把这种参与方式和其它方法不仅仅应用于单个项目而是应用于所有孕产妇保健项目呢?就更广义的服务提供而言,这一提法可能也成立。

 

即便是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依托统计能力建设系统、加快数据生成项目和成果统计信托基金所开展的有效工作,在数据生成方面开展更多工作。诚然,发布数据很重要,从大众中寻找发展方案很重要,建立社会问责机制也很重要。但是,我们是不是仍在常常依据太少的信息作出关键的政策判断呢?在此,我并不想回答是或不是。可以也应该就上述三方面开展工作,因为它们彼此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一个严酷的现实是:虽然全世界的数据收集工作已得到改进,但我们仍知之甚少,不能很好地依据实地情况作出决策。在2003年,只有四个国家对千年发展目标的22项主要指标中的超过16项设定了两个数据点。到2009年已增加到118个国家。

 

数据仍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2009年,5000万新生儿没有出生登记,他们在没有年龄、公民身份和父母关系证明的情况下来到这个世界。同年,4000万人在除了家人或朋友无他人知晓的情况下死亡。

 

在南亚,只有1%的人口有完整的生命档案记录;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只有2%。由于缺乏有效的登记制度,一些国家必须依赖偶尔开展且费用高昂的人口普查查来估计确定政府核心职能和规划未来所依据的关键统计数据。很多国家宁可没有这些数据。

 

那么,世行是否应该把这作为一项核心内容纳入其全球公共品议程呢?正像可以把受益人反馈作为我们地方公共品议程的一项关键内容一样?这是否顺理成章地意味着全球和国家规划应该重视这一领域呢? 不这样做我们是否就会因在黑暗中为发展导航而不断受到指责呢?欢迎您就这些问题发表看法。


加入讨论

此字段内容保密,不会公开显示
留言字数: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