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English
世界银行集团制定了到
2030
年把极度贫困人口降至占全世界总人口
3%
以下的目标。今后数天,国际社会也将在联合国大会上集中讨论这一目标,努力通过这一首项可持续发展目标。
几周后,世界银行将宣布用于跟踪上述目标完成进度的最新全球贫困线。该贫困线将反映不断变化的生活成本,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绘制全球极度贫困人口分布图,最终确保我们向其提供卫生、教育、供水和环境卫生服务以及将大幅改善其生活状况的其它关键服务。
我们如何设定贫困线?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国家一般在考虑自身特殊需要和国情乃至规范性标准基础上设定各自的贫困线。例如,高收入国家一般会比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设定更高的贫困线。可以预见的是,各国将把各自的贫困线用于制定大量政策。
不过,如果我们要确定当今世界最贫困人口(不论其身居何处)的绝对数字,就要采用“全球”贫困线。因此,我们面对的首个问题是“这一全球贫困线应为多少?”
1990年,世界银行的一群研究人员建议采用当时最穷国的贫困标准确定全世界贫困人口数量。他们选取了当时一组最穷国的国家贫困线,采用购买力平价(下文将作详细介绍)将它们换算成美元,计算出它们的平均值,并将其定为贫困线,即人日均生活费1美元左右。
2005年,继新一轮且数量更大的国际可比性价格数据收集完毕并且计算出新的购买力平价数值之后,研究人员根据当时15个最穷国的国家贫困线的平均值,对国际贫困线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贫困线最终定为人日均生活费1.25美元。
当时采用的这种计算方法正确吗?这一问题一直倍受争论,争论要点如下。假设埃塞俄比亚的贫困线(当时15个最穷国之一)因国内政治因素而提高。2005年采用的方法则会涉及提高国际贫困线,这意味着肯尼亚(当时15个最穷国之一)贫困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人都会质疑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可喜的是,如今,这一争论不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鉴于世界银行于2013年承诺到2030年实现终结长期、极度贫困这一目标,眼下重要的是要确保度量贫困的标尺保持不变。
购买力平价:把国内数字换算为全球数字
鉴于新的购买力平价指数数据于2011年收集完毕(并于2014年发布),我们决定对2005年设定的1.25美元贫困线进行调整,调整的唯一目是体现如下事实:2005年以来价格已经出现上涨;2015年的1.25美元再也买不到2011年的1.25美元所能买到的商品。鉴于此,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参照当今世界最穷国的平均通胀水平,提高名义贫困线,从而使其实际水平保持不变。不久后宣布的最新贫困线将体现这一点。
目前, 国际比较项目团队根据从世界各国收集的价格数据计算的购买力平价意味着,各国计算出的贫困线将及时体现各国价格已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这一事实。
设定新贫困线对各地区和各国意味着什么?
全球贫困线主要被用于跟踪全球极度贫困状况,评估世界银行、联合国以及其它发展伙伴制定的各项全球性目标的完成进度。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这一似乎平凡的工作的重要性。随着2005年制定的1.25美元贫困线将被引入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如何上调或下调这一贫困线,将会对政策、全球援助流量产生重大影响,最终将会对人类福祉产生重大影响。
衡量贫困的其它指标
贫困线设定工作固然重要,但其范围仍很窄,并且以简单的货币度量方法为根本依据。还有很多其它指标可用于衡量贫困,但这些指标未必总是与在计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基础上得出的贫困数据存在着较密切的相互联系,不论多么仔细地划定该贫困线都是如此。然而,现有的大量非货币类指标,如教育、医疗卫生、环境卫生、供水、电力乃至现代社会中的(交通、通信等)连接性等指标,提出了关于使用哪些指标及如何使用这些指标的诸多问题,例如,如果我们确实想把它们累加起来,那么我们应如何确定其权重?
下一步将开展哪些工作?
我们不能仓促回答这些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目标陆续得到执行,此类问题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伴随着我们。正因为如此,我于今年六月组建了 全球贫困事务委员会,主席由研究贫困与不平等问题的国际知名权威人士托尼·阿特金森(Tony Atkinson)爵士担任,成员包括该领域最杰出的部分经济学家。每当全新的购买力平价数据发布,该委员会将会就如何作出调整向世界银行集团提出建议;同时,也将就衡量贫困的许多指标及其累加问题提出意见。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繁荣的世界,因此不允许我们容忍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如此猖獗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几周后,世界银行将宣布用于跟踪上述目标完成进度的最新全球贫困线。该贫困线将反映不断变化的生活成本,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绘制全球极度贫困人口分布图,最终确保我们向其提供卫生、教育、供水和环境卫生服务以及将大幅改善其生活状况的其它关键服务。
我们如何设定贫困线?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国家一般在考虑自身特殊需要和国情乃至规范性标准基础上设定各自的贫困线。例如,高收入国家一般会比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设定更高的贫困线。可以预见的是,各国将把各自的贫困线用于制定大量政策。
不过,如果我们要确定当今世界最贫困人口(不论其身居何处)的绝对数字,就要采用“全球”贫困线。因此,我们面对的首个问题是“这一全球贫困线应为多少?”
1990年,世界银行的一群研究人员建议采用当时最穷国的贫困标准确定全世界贫困人口数量。他们选取了当时一组最穷国的国家贫困线,采用购买力平价(下文将作详细介绍)将它们换算成美元,计算出它们的平均值,并将其定为贫困线,即人日均生活费1美元左右。
2005年,继新一轮且数量更大的国际可比性价格数据收集完毕并且计算出新的购买力平价数值之后,研究人员根据当时15个最穷国的国家贫困线的平均值,对国际贫困线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贫困线最终定为人日均生活费1.25美元。
当时采用的这种计算方法正确吗?这一问题一直倍受争论,争论要点如下。假设埃塞俄比亚的贫困线(当时15个最穷国之一)因国内政治因素而提高。2005年采用的方法则会涉及提高国际贫困线,这意味着肯尼亚(当时15个最穷国之一)贫困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人都会质疑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可喜的是,如今,这一争论不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鉴于世界银行于2013年承诺到2030年实现终结长期、极度贫困这一目标,眼下重要的是要确保度量贫困的标尺保持不变。
购买力平价:把国内数字换算为全球数字
鉴于新的购买力平价指数数据于2011年收集完毕(并于2014年发布),我们决定对2005年设定的1.25美元贫困线进行调整,调整的唯一目是体现如下事实:2005年以来价格已经出现上涨;2015年的1.25美元再也买不到2011年的1.25美元所能买到的商品。鉴于此,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参照当今世界最穷国的平均通胀水平,提高名义贫困线,从而使其实际水平保持不变。不久后宣布的最新贫困线将体现这一点。
目前, 国际比较项目团队根据从世界各国收集的价格数据计算的购买力平价意味着,各国计算出的贫困线将及时体现各国价格已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这一事实。
设定新贫困线对各地区和各国意味着什么?
全球贫困线主要被用于跟踪全球极度贫困状况,评估世界银行、联合国以及其它发展伙伴制定的各项全球性目标的完成进度。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这一似乎平凡的工作的重要性。随着2005年制定的1.25美元贫困线将被引入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如何上调或下调这一贫困线,将会对政策、全球援助流量产生重大影响,最终将会对人类福祉产生重大影响。
衡量贫困的其它指标
贫困线设定工作固然重要,但其范围仍很窄,并且以简单的货币度量方法为根本依据。还有很多其它指标可用于衡量贫困,但这些指标未必总是与在计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基础上得出的贫困数据存在着较密切的相互联系,不论多么仔细地划定该贫困线都是如此。然而,现有的大量非货币类指标,如教育、医疗卫生、环境卫生、供水、电力乃至现代社会中的(交通、通信等)连接性等指标,提出了关于使用哪些指标及如何使用这些指标的诸多问题,例如,如果我们确实想把它们累加起来,那么我们应如何确定其权重?
下一步将开展哪些工作?
我们不能仓促回答这些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目标陆续得到执行,此类问题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伴随着我们。正因为如此,我于今年六月组建了 全球贫困事务委员会,主席由研究贫困与不平等问题的国际知名权威人士托尼·阿特金森(Tony Atkinson)爵士担任,成员包括该领域最杰出的部分经济学家。每当全新的购买力平价数据发布,该委员会将会就如何作出调整向世界银行集团提出建议;同时,也将就衡量贫困的许多指标及其累加问题提出意见。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繁荣的世界,因此不允许我们容忍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如此猖獗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