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English
全球经济现状
(根据关于“动荡时期经济增长与包容”的首席经济学家圆桌会议上所作开幕致辞整理)
又到召开年度春季会议之时了。很多国家的财长和发展部长以及商界和公民社会领导人已抵达华盛顿,本周在世界银行与我们召开了数次会议,就我们如何应对充满挑战的时期展开讨论。大部分讨论着眼于两个重要问题:世界各地正在发生什么?我们如何沿着正确的政策方向遏制经济放缓和散乱现象。
全球经济已进入困难阶段。作为世界银行工作人员,我们不得不把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从今年1月份的2.9%下调至2.5%。今年1月,当我们公布2.9%的预测结果时,有人指出我们太过悲观了,这使得我们面临压力。回过头来看,我们当时还不够悲观。
我想说明的一点是,这一预测仅仅反映了我们的担忧,但并不表示一场危机即将降临。换言之,当前经济状况是早些时候的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遗留下来的且拒绝愈合的溃烂伤,它并不会使我们长期彻夜难眠,而是有可能在某个夜里给我们带来轻度隐痛。
导致当前困境的是一系列组合因素。最近的挑战源自正使得大宗商品出口国陷入困境的处于低位的大宗商品价格,同时也使得人人蒙受调整代价,特别是之前投资于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的公司和企业。
我本人的预期是,如排除石油出口地区的政治大动乱因素,原油价格在今后较短的一段时间(两年左右)内将维持在每桶40-50美元区间。一旦原油价格上涨,伊朗原油产量就会增加,页岩油供应量也有可能增加。这两点足以给油价设定一个有效的上限。这些因素可能很快就会消退。
我预计,低大宗商品价格的好处最终将会显现,全球经济也将会向好反弹并进一步改善。这种情况最早有可能在明年出现。不过,今后将会面临一段艰难的调整时期。
尽管我们对此类自然进程及其带来的问题没有太多应对办法,但我们可以努力解决全球性政策问题。当前政策方面的一大教训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程度太高,以至于迥异且“向内看”的政策无法有效。在近期关于美联储不得不放缓加息步伐的声明中,我们看到了经济政策不协调所导致的紧张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并非是美国经济形势,而是全球经济形势。
美联储强调这一点是做对了。我们似乎有理由认为,随着6大中央银行推行负利率政策,美联储不能单独反向行事。这充分说明了改善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谈到负利率,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并未充分认识到其产生的影响。负利率政策有可能奏效,但前提是一两个国家在短期内实行这一政策;但如果所有国家都实行这一政策,则人们就会更多地感到它不会奏效。如全面实行这一政策,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获得汇率优势,相反所有国家都会受到不当储蓄行为的影响。
在此,我侧重说明后一点(不当储蓄行为所致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利率上调,居民储蓄就会增加——他们把钱存在银行、用于购买债券以及放入储蓄账户。反之,随着利率下调,他们把钱从银行或账户中取出并用于消费。但其中遗漏的一点是,如利率处于合理区间,上述两点就会成立。如利率足够低,则就会出现一个不同的情况——人们会担心退休后怎么办。简言之,如利率很低,则人们为养老或失业之时而增加储蓄的压力就会增大。
假设某个穷人每年储蓄6716美元。如年利率为4%,则她到20年后退休时将会拥有20万美元存款。就退休后的很多年而言,这笔钱并不多。如利率下降,如下降0.5%,则她现在就会担心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而不会想存钱不值。如她把20万美元视为其退休时的存款目标,则她就得村更多钱,即每年存10483美元。
简言之,如某人年收入为2万美元,并且希望20年后拥有20万美元存款,则其在年利率为4%的情况下每年必须存下其年收入的34%,在利率下降0.5%的情况下存下其年收入的52%。
正如我们上学时老师所教的,储蓄供应曲线并非总是一条向上的弧线,更像是一枚准备好在低增长陷阱中钓经济这条鱼的鱼钩。
随着利率处于当前这样的低水平,这一陷阱很可能会逐步形成,从而导致人们为了增加储蓄而削减消费,这正是导致日本、欧洲和其它许多地区或国家低增长期延长的原因所在。
简言之,我们必须要重新思考是否应普遍推行负利率政策,同时我们也需要改善政策协调。鉴于此,我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立场,即英国退欧会令人遗憾。英国如果这样做,就会使又一条政策协调的链条——欧洲内部的链条——出现断裂,从而会不利于欧洲,更不利于英国自身。
当前,我们都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源自技术本颇受欢迎的崛起,包括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和劳动力连接型技术。此类技术为新兴经济体的工人在遥远国度的企业和机构工作提供了可能,导致工资水平下降和新增就业乏力,在发达经济体尤为如此。在新兴经济体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商业环境、合理管理其政策的经济体将会增长。
金砖国家各异的表现印证了这一点。当前,印度经济增长率超过了7%,中国略低于7%,南非增速很慢,俄罗斯和巴西正经历着GDP日益下滑之痛。此种程度的分化较为罕见。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迫切需要创新型政策来新增就业岗位,增加工人收入。要出台此类政策,就需要数据、研究和决心,更需要创新型思维。
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