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世行之声

交通堵塞、污染及道路交通事故:技术能够终结城市交通之患吗?

版本: English
Image
图片: Noeltock/Flickr
技术能够拯救城市交通吗?
 

城市化和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持续推动了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机动化交通快速发展。当前,城市人口已占全球总人口50%,预计这一比例到2030年将增至70%。与此同时,常态趋势揭示,到2050年,全球城市新增小汽车数量有可能达到10亿辆,其中大部分将不得不挤入印度、中国和非洲城市已然拥挤不堪的街道。
 
如不采取行动,这些汽车有可能给未来城市造成堵塞,对其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从而严重伤及城市化的总体效益。此类影响包括:持续拥堵导致的生产率下降、本地污染和碳排放日益增加、道路交通伤亡以及不公平和社会分化程度不断加重。

由于近百年来汽车技术行业的进步相对较小,因此该行业导致的颠覆性变化有可能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

有哪些大趋势,它们如何重塑城市机动性的未来?

历经近百年相对较慢的发展,数字技术正颠覆着城市交通
 
百年来,我们目睹了城市交通系统效率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小幅增加。不过,这一情况已开始发生转变。信息通信技术、互联互通、数据采集以及分析等领域的进步,正在催化技术革命,这将大幅改变城市交通行业的面貌。正如我们所目睹的,这一改变将受三大因素主导: 

  • 共享式平台:在线平台使得按需求量匹配供应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容易,推动了共享经济发展;
  • 电力技术:电池创新、快速增长的充电能力以及电力技术,将在不久的将来使得电动汽车成为可行的选项;
  • 自动化:如今,大多数新车都具有已然实现自动化的安全攸关性控制功能,如转向系统、节流阀或刹车。主要汽车制造企业和软件公司已宣布,将在不久的将来发布全自动驾驶汽车。一项预测显示,自动驾驶汽车将在2050年之前成为一些市场必须销售的汽车。 
如协调得当,上述因素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内有助我们构建 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机动性。
 
自动化的主要潜在优势之一在于安全驾驶。尽管如今的大部分车辆设计受安全规定主导,但更安全的自动化系统可用于不同车辆,也可大幅降低车辆重量,而更轻的重量反过来减少电池消耗量,从而使电力驱动更为可行。易于买到的自动驾驶汽车也可能使拼车更具吸引力,还有可能降低汽车拥有量。如果各类自动驾驶汽车可轻易以与人们购买力相当的价格买到,则对更多消费者而言,某天驾驶一辆特别车辆同时仍能使用一种实用方式接送家人或上下班所带来的兴奋感,将会超出拥有车辆所带来的自豪感。有证据表明,在拼车确实能取代自家车情况下,用汽车出行次数和车辆行驶里程都将减少。随着面向主要通道的公共交通发展以及促进土地综合利用的城市规划政策出台, 这些变化有助于构建紧凑、可持续、健康、宜居的城市。


Image
 
不过,数字化创新不会自然而然地保证城市交通的未来真正更具可持续性。如果我们做得不当,则 创新带来的颠覆也有可能加重现有城市交通问题。例如,电动汽车的普及有可能降低管理机动化的紧迫性,使得城市宜居性降低,加重城市拥堵。向无人驾驶汽车的转型也面临诸多挑战,因为如何使此类汽车在复杂环境下较好地行驶尚不明朗。乱过马路的行人或技术不太熟练的手动驾驶人会导致自动驾驶汽车停驶,因此专家建议,要使自动驾驶汽车产生社会效益,则道路上行驶的大部分车辆都必须是此类汽车。因此,尽管全社会和个人有可能从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获益良多,但若没有政策性激励机制,在其它大多数车辆由人工驾驶情况下,个人消费者可能就没有多大动力率先使用自动驾驶汽车。此外,自动驾驶汽车如能使驾驶变得毫不费力,则也有可能鼓励较长距离出行,鼓励人们驶往郊区游玩,从而使城市范围不断延伸。加上拼车的便利性,这些因素有可能加重拥堵,降低公共交通的可行性。
 
是繁荣还是萧条?答案取决于政策和激励机制
 
我们认为,制定正确的定价和政策类激励机制,尤其是有助于对成果定价的措施,对确保技术创新产生实质性效益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碳税可鼓励零碳或低碳排放技术的研发,拥堵税也很重要,因其可遏制无乘客车辆为避免交停车费而成天在路上行驶这一 噩梦般情形。 

如今的低排放区域和高使用率车道催生的专用基础设施,如专用车道或专用区域,有可能促进向轻小型自动驾驶类“通勤汽车”(最好是拼车)转型。

今后,尤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与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以最经济有效方式促进公平使用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问题。一条原则是直接向消费者而非向特定交通工具(如公交车)提供补贴。
 
从现实角度看,向无人驾驶汽车的转型错综复杂,自动化的效益只有在绝大多数驾驶人转用此类汽车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建立适当的政策框架,建设适当的基础设施。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配以土地综合利用政策,拉近人、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之间的距离。
 
技术驱动型机动性所致颠覆的可能性,要比杰斯顿未来模型可能预测的可能性有趣得多。当然,创新有可能令人恐惧,而且通常伴随着与之相对应的挑战。就交通而言,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效益,需要具备适当的预测和适应能力。但潜在效益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如果我们认清这一点,就很有可能面临空前机遇,使城市机动性变得更强,构建紧凑、便捷、健康、宜居的城市。

作者

Shomik Mehndiratta

Practice Manager for Transport i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World Bank

加入讨论

此字段内容保密,不会公开显示
留言字数: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