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正在使用创新方法来测量和监测陆地、河流和海洋中的塑料泄漏。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些通过市场化方法和立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成功范例。东盟成员国正在寻找将这些做法本地化的指导和最佳实践。
塑料在20 世纪中叶还被称为一种神奇材料,现在它已存在于世界各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塑料垃圾的爆炸式增长对公共卫生、民众生计和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重大损失。
当前,估计每年有 1100 万吨塑料进入海洋。如不采取紧急行动,未来二十年这一数字将增加两倍。
东南亚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中产阶级崛起和废弃物管理设施不足,现已成为塑料污染的热点地区。造成河流和海洋塑料泄漏的全球前十大国家有一半位于东南亚。新冠大流行导致口罩、消毒液瓶、网上购物包装和其他一次性物品的消费大幅增加,因此也是一场“塑料大流行”。
塑料经济总体来看就是一个获取、制造和废弃的循环。
这意味着随着塑料包装用品被丢弃,其价值的 95% 左右将被损失掉,相当于每年 800-1200 亿美元(合1120 亿新加坡元)。世界银行集团的研究显示,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可回收塑料材料 75% 的价值未能得到利用,相当于每年损失 60 亿美元。
东南亚各国已在制定优先考虑塑料相关政策和对关键部门和地点投资的行动计划和循环经济路线图。
但由于本地区很多河流和海岸线为多国共享,而且塑料产品和塑料废弃物市场也是区域性市场,这一挑战无法由每个国家独自解决,而是需要跨国解决方案。
东盟认识到海洋塑料的跨境性质,于 2019 年发布了《打击海洋塑料曼谷宣言》。
两年后,《东盟地区行动计划》为成员国制定了 14 项优先行动。上个月,世界银行批准了一笔 2000 万美元赠款以支持这些行动,包括强化和协调本地区的塑料生产与使用政策。
各国正在采用创新方法来测量和监测陆地、河流和海洋的塑料泄漏——从柬埔寨的无人机监测到印尼的塑料排放基线评估。
相关试点正在地区内各地展开,尝试采用其他国家以市场化工具和立法手段控制塑料污染的成功做法,例如对塑料袋征税、禁用某些类型的塑料产品、实行塑料瓶押金退款制度等。
东盟成员国正在寻求有助于将国际经验本土化的相关指导和最佳实践。
私营部门正为寻找解决方案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东南亚各国也在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等政策,以确保生产和销售塑料产品的企业为使用后塑料物品的收集、分类和回收付费。
塑料与社会的关系在不断演变,现在的主要发展势头是设计更好的产品,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同时推动产品的转换用途利用、再利用或回收。
这需要在整个塑料价值链上进行创新,从新的替代材料(例如海藻制品)和可持续包装(例如用椰子壳代替泡沫塑料)到创新技术(例如用洗衣机的过滤器过滤微塑料、对河流中的微塑料进行捕获)和新型融资(如蓝色融资工具)。
通过世界银行项目支持的区域创新平台,东盟成员国可以分享和复制与塑料相关的各种创新,还可以对接多种融资渠道。
对私营部门来说,创新往往源于前瞻性政策。
但是,有助于减少塑料污染的举措有时会因为各种令人困惑而且因国家而异的法规、标准、认证和标识而受阻。
因此,东盟成员国呼吁本地区采用统一的再生塑料标准、统一的塑料包装和标识技术要求。
与些同时,还需要努力提高消费者对塑料问题的认识,使他们在购买相关商品有意识地做出有利于环境可持续性的选择。
由于塑料生产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塑料需求的不断增长也在加剧气候危机——无论从塑料的生产过程还是塑料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说都是如此。
如果不采取行动,塑料生产、回收和焚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占到《巴黎协定》(力求将 2040 年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所允许排放总量的 19%。因此,减少塑料产品可产生重要的气候协同收益。
我们知道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最近的多份报告发现,产业界和政府现在已经拥有的解决方案可在2040 年前使每年向海洋泄漏的塑料比预计水平减少约 80%。
要想做到这一点,东南亚地区还需要更有力的监管框架、更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更多样的融资机制。
关于东南亚“塑料河流”的媒体报道、图片和社交媒体报道屡见不鲜;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海龟和其他脆弱的海洋生物被困在废弃渔网中的照片。
尽管东南亚已经成为塑料垃圾问题的热点地区,但它正下定决心扭转这一局面。在东盟的领导下,通过各地的全国性和地方性举措,东南亚正在改变塑料的生产和使用方式,走向可持续发展。
本文最初作为评论文章发表于 2022 年 7 月 20 日《海峡时报》。
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