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光荣”这句格言激励了过去五十年最成功的发展战略之一。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愿望,理由充足。国家富裕起来,成就辉煌,令人刮目。生活水平提高。贫困逐渐消退。随着产品和生产方法不断改进,污染倾向逐渐减少。
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为晋级发达经济体而设定国家的最后期限:中国到2035年,越南到2045年,印度到2047年。在没有奇迹发生的情况下,成功的机会渺茫——因为国家在攀登收入阶梯时,会遭受一种独特的痛苦。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的命运将取决于这种痛苦能否被治愈。
在追求富裕的过程中,很少有国家能够接近顶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中等收入阶段趋于平缓,这就是世界银行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个概念一直饱受争议。然而,最新的证据是令人信服的:从1970年到现在,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收入从未超过美国人均收入的10%。
从1990年到现在,只有34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国家成功晋升高收入国家,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要么是得益于加入欧盟,要么是得益于发现了新油田。这些经济体的人口总数不到2.5亿,约相当于巴基斯坦的人口。
今天,中等收入国家(世界银行定义为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1150美元至1.4万美元之间)的总人口约为60亿人口,其中近三分之二生活在极端贫困中。这些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产出总量的40%左右,碳排放量的将近三分之二。简而言之,全球消除极端贫困、促进繁荣、提升宜居性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些国家能否获得成功。
中等收入国家目前承受的负担远超过先行国家:人口老龄化、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以及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加快增长的需要。然而,大多数国家仍然墨守陈规地沿用上个世纪的做法:把政策重点主要放在吸引投资上。这就像是开车一直挂一档:总也到不了目的地。少数国家试图跨越式地直接跳到创新,这就像是从一档直接换五档,导致汽车熄火。
还有更好的方法。世界银行提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三步走的计划。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以吸引投资作为主要重点的战略最为有利。这些国家一旦成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就需要采取更进一步的做法,必须以有意识地从国外引进技术作为投资的补充,这意味着获得现代技术和商业模式,并在国内加以推广,使企业能够成为全球商品和服务供应商。
引进工作需要有更大的人才库:更多的工程师、科学家、管理人员以及其他高技能专业人士。要想扩大人才库,必须提高劳动力的整体技能水平。中等收入经济体最容易自取失败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往往倾向于排挤妇女,限制妇女的教育和经济机会。停止这种做法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例如,在美国,1960年至2010年期间实现的经济增长有三分之一以上可以归功于在教育和劳动力中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减少。如果没有这些变化,美国现在的人均收入就会是5万美元,而不是8万美元。
一个国家一旦掌握了投资和技术引进,就准备好作最后的冲刺,即走向全球创新。韩国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突出。1960 年,韩国的人均收入只有 1200 美元。到 2023 年底已跃升至 3.3万美元。没有哪个国家的表现能出其右。
韩国在开始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增加公共投资和刺激私人投资的简单政策,在1970年代演变为鼓励韩国企业采用外国技术和更尖端的生产方法的产业政策。三星曾是一家经营鱼干和面条的地方贸易公司,后来开始利用日本公司的技术许可生产电视机。
三星的成功推动了对工程师、管理人员和其他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韩国政府竭尽全力帮助经济满足这一需求。例如,韩国教育部为公立大学设定目标和增加经费,帮助培养国内企业寻求的新技能。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如今,三星已成为一家具有强大创新力的企业,是全球两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
为了完成晋级高收入国家所需要的过渡,中等收入国家的政府必须制定竞争政策,在大公司、中型企业和初创企业之间实现健康的平衡。当政策制定者重视公司为经济带来的价值胜于重视公司的规模时,当他们鼓励所有公民向上流动而不是执着于通过零和政策减少收入不平等时,才能获得最大的裨益。
政策制定者还须抓住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生产和出口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不应指望中等收入国家在寻求加快经济增长时立即放弃使用所有化石燃料。但应期望它们加强节能和减少排放。
如果墨守陈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无法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晋级高收入国家的目标。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还需要再花11年时间才能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印度尼西亚需要 69 年,印度需要 75 年。通过采用“3i”战略——先投资,再引进,然后创新——他们就能大大增加实现这一目标的几率,其他国家也会从中受益,因为奖励成绩和效率的政策可以使增长更快、更有益、更清洁。
本文首发于《经济学人》杂志。
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