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害风险管理领域的进展与经验

版本: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Memorial in China. (Photo: Thitchot Katawutpoonpun / Dreamstime.com)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Memorial in China. (Photo: Thitchot Katawutpoonpun / Dreamstime.com)

中国自然灾害频发,仅去年一年,中国因地震、台风、洪水、干旱及其他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约合475亿美元)。最近暴雨导致的大规模洪灾影响到27个省,疏散约400万人。

经济快速增长和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减少面对灾害的脆弱性,并为不可避免的灾害做好准备。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专家合作编写的最新报告,介绍了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最新进展,并总结了中国为大规模增强抗灾能力做出的努力。

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主要结论:

规划和指导十分重要。国家综合减灾规划(1998-2010年)是中国在该领域制定的首个多年期规划。并于2007年以来政府制定了多期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实践证明,这些规划对于指导降低灾害风险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多年来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体现了从应对灾害到主动预防减轻灾害风险的积极转变。

示范效应的重要性。根据2008年防灾减灾规划,中国选择了12000多个社区作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通过空间分析检验这项举措实施12年来的效果,我们发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不仅对直接参与的社区减灾防灾有效果,而且也达到了鼓励了周边社区减灾防灾能力建设的预期效果。

通过跨区域合作促进灾后恢复。为响应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要求,中国制定了对口支援方案,全国部分省市与汶川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一对一援建,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该方案使受灾地区能够得益于量身定制的专项支援,同时也有助于分担巨额的重建费用。在新冠疫情危机初期,中国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使各省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应对新出现的大流行病的有益经验。

系统性灾害数据对有效减少灾害风险大有裨益。中国努力推动灾害损失统计系统的标准化,从而增强了防灾减灾专业人员分析全国灾害损失数据的能力;这有利于根据灾害风险有的放矢地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也有利于加快灾情评估工作。 2013年芦山地震后的综合损失评估用了27天,而2008年汶川地震的灾害损失评估花了112天。今年,进行灾害损失估算的平均时间进一步缩短到10天左右。

发展适应当地特点的保险。中国日益认识到巨灾保险对于促进灾后重建的重要性。全国各地区灾害风险状况各不相同,中国政府正在试验允许各地根据当地特点发展创新性的巨灾保险保护机制。 2014年,深圳、宁波、云南和四川等地纷纷启动了巨险保险试点计划。

面对日益加剧的灾难风险,中国正在快速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包括应急响应、保护性基础设施、开发农业保险产品等多个领域。我们鸣谢全球减灾与灾后恢复基金Global Facilit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covery) 对本报告的支持,并诚邀您阅读这份报告

相关内容:


作者

Francis Ghesquiere

Practice Manager, Water,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World Bank

Yuan Xiao

Sr. Urban Development Specialist

Lorenzo Piccio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GFDRR

加入讨论

此字段内容保密,不会公开显示
留言字数: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