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More Mobility with Fewer Cars through a GEF Grant
从上学起,我们就常被教导做事要从定义概念开始。中国是不惮使用缩略语的国家,TOD或公共交通导向开发,这个有机结合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的概念,已广为流行于中国城市开发领域。
最近,中国七个城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建部)的官员共同启动有关TOD的 中国可持续城市综合方式试点项目。很明显,大家对这个三个字母的缩略语有一致定义。
但是真的一致吗?
“TOD区域的半径多大合适?”“TOD只适用于新区建设还是也适用于老区更新?”在最后也是用时最长的一个技术讨论环节,有城市提出类似以上的概念性问题。临近会议结束竟然讨论起了概念,但参会者不但没有显示出困惑沮丧,而是眼睛放光,坐得更直;因为他们发现并不是只有自己没掌握精确的标准化TOD定义。显而易见,大家坐在一条船上,面临相同的问题。各城市的TOD模式需要因地制宜,这是通则,而非特例。
由世界银行牵头、全球环境基金支持的“中国可持续城市综合方式试点项目”9月6日在深圳召开正式启动会。项目将帮助北京、天津、石家庄、宁波、南昌、贵阳和深圳七个城市在未来城市交通政策和规划中运用TOD原则。同时,项目还将支持住建部建立全国TOD平台,供项目城市及更多城市分享数据和最佳实践。
一位主旨发言人在启动会上指出,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TOD标准可以抱着“采纳、调适或放弃”的态度。例如就适宜的步行距离而言,在气候温和的城市、终日烈日炎炎的城市又或寒风呼啸温度低于冰点的城市可能有着巨大差异。同样地,自行车普及的城市的TOD范围就可能大于不普及的城市(我们会继续从无桩共享单车的大数据总结更多规律)。尽管拿来主义简单直接,但大家都坚决认为不应盲目采纳美国的TOD指南(通常被视为是TOD概念的源头)。
虽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TOD概念,但世界银行TOD实践社区提供了留有灵活性的一般说明:
TOD是一种规划设计战略,旨在以公交站点为中心,确保城市开发做到紧凑、用途混合、方便行人和骑车者出行以及适当密集。TOD秉持这样的理念,即围绕交通枢纽布置公用设施、就业场所、零售商店和住宅区有利于促进公共交通利用和非机动化出行。规划得当的TOD应具有包容性,并且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考虑在内。
项目启动会结束之时,官员们也许不知道自己城市TOD区域的确切半径,但他们确信:中国特色的TOD已经启程。
- 加入世界银行TOD实践社区 ,继续与我们讨论TOD
- 订阅可持续发展社区通讯
- 通过Twitter (@WB_AsiaPacific @WBG_Cities) 和 Flipboard关注我们
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