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没有自己的名字,”Kunta Devi对我说。她住在印度东部比哈尔邦(Bihar)的一个名叫Bara的小村子里。对我说这话时,她正坐在她只有一间屋子的土房子里,后背笔直地靠在墙上。“现在大家称呼我都是用我自己的名字,而不是用我的孩子的名字。”
我坐在地上,面对着Devi,一位八个孩子的母亲。她属于印度最贫困和最受社会排斥的种姓。她回忆了几年前她丈夫受伤和失去工作时,她家是怎么走投无路:从自给自足陷入了贫困。当时,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阴影下的贫困妇女,Devi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她加入了村里的一个妇女自助小组,借了一小笔钱用来饲养山羊。她用挣到的收入偿还了第一笔贷款,并借入另一笔贷款 — 这次是为了租地种粮食。当家里面临健康危机时,她又借了一笔钱。现在,Devi有好几个收入来源。她还提前作出计划。她想在一个热闹的路段开个小食品店。现在,因为她有两个儿子已经结婚了,所以希望为不断扩大的家庭找到宽敞的居住空间。
当然,Devi和她的自助小组里的妇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确实是一个通过集体行动提高能力的故事。对我来说,这些妇女所培养起来的信心与她们所挣到的收入同样重要。这种信心激励她们通过自我组织和努力劳作来打造更好的未来。这也正是世界银行支持的比哈尔项目(World Bank-supported project in Bihar)的目的:提高贫困率高达惊人的55%的农村社区的能力。自2008年以来,大约已经有700,000家庭加入了该项目下的自助小组。
比哈尔的故事本身就很不寻常。比哈尔有1亿人口,是印度最贫困的邦。平均年收入为294美元,低于所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国家(除两个国家以外)。多年来,比哈尔邦以贫困、腐败、以及被种姓制度深刻分割的社会著称。但2005年,在首席部长Nitish Kumar的领导下,政府启动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发展方案。它为道路、公共医疗和学校系统提供了投资,甚至为女童提供了自行车作为她们继续在校读书的奖励,从而降低了辍学率。经济增长超过了国家平均水平,达到了13%。
然而,虽然取得了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哈尔邦仍然面临艰巨的挑战。在我访问期间,已经开始第二个任期的Kumar告诉我,需要修建更多的道路以把更小的村子和市场连接起来。他还希望投资于女童的中等教育。产妇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有太多的妇女死于分娩。超过一半的3岁以下的儿童受虐疾的折磨。此外,政府实施方案的能力仍然很弱。
虽然印度仍然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但我相信这个国家(尤其是比哈尔邦)的事实证明,发展发挥了作用。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和人文发展情况展示了怎样使千百万人脱离贫困。4月,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金墉提出了一个在2030年之前终结极度贫困(每天靠1.25美元或低于1.25美元为生的人口)的宏伟目标(World Bank Group President Jim Yong Kim put forward an ambitious goal to end extreme poverty)。这将需要巨大的全球努力 — 不仅是贫困国家,而且也包括聚集着大量贫困人口的新兴经济体。实现这个目标也不能没有印度的参与。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银行将把工作和资源的重点放在像比哈尔这样的邦。要应对Kumar所描述的那些挑战,就必须使我们的方法适应当地的情况,根据低收入邦的具体需求制定创新的方案,安排经验丰富的员工到这些邦工作,以及与当地机构合作来帮助他们提供当地人民所需要的服务。
印度成功地使其人民脱离贫困对世界上其他地区来说很重要。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印度的经验,以了解公共政策、治理和问责制框架以及发展做法中的有效和无效因素。他们可以从人们的生活转变中学习,就像Kunta Devi和她的自助小组的生活转变那样。只有当我们能够复制这些经历之后,我们才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看到一个没有极度贫困的世界。
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