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大熊猫不再是全球濒临灭绝物种,并在濒危物种名录中将其降至“易危”级别。据中国开展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测算,全国野生(成年)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岷山地区至少一个种群就有400多只成年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过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减少趋势已得到遏制,种群数量开始增加。近十年来,中国开展的森林保护和造林工作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大熊猫栖息的森林面积增加了11.8%,适合大熊猫栖息的森林面积增加了6.3%。
在野生物种丧失已成为常见现象不再是头条新闻的当今世界,有必要更深入研究大熊猫案例的成功之道。我们认为,该案例的成功与15年前实施的一些重要干预措施有着直接联系,如中国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实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身为世行项目经理和政府团队中的国际野生动物和保护区专家,我们有幸发挥了一定作用。该项目尤其对改善大熊猫栖息地及与其共享栖息地的其它物种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对1992年颁布的《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总体规划》仍记忆犹新;当时,中国保护界多数人认为这项规划是天方夜谭。通过1996年至2001年期间“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推进的具体实施工作,这项规划的主要内容得以实现。
“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项目直接涉及到的太白山、长青、周至、牛背梁、佛坪等五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范畴。项目引入了科学的监测方法、基于结果的管理规划以及周边社区参与模式,对设在北京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以及十几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提供了能力建设培训。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几个后来成为全国的典范。
项目还引入了一种将林业企业转型为森林保护机构的可行模式,这项干预措施非常及时,因为这一模式成为1998年中国林业企业转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97-1998年特大洪水表明,砍伐天然林对下游地区造成的代价远远超过伐木带来的收入。给过去依赖不可持续利用野生资源为生的老百姓提供替代性生计和生态服务补偿,现在已成为中国森林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一大支柱。
“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和后续的中国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可持续林业发展项目,以及其它干预措施,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这种影响已被证明具有长期性和广泛性。最近我们中的一位刚刚在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驾车转了一圈回来。该保护区是参与式评估和监测子项目下的保护区之一。项目采取的诸多干预措施产生的影响仍很明显,具体表现在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及其与周边社区关系中的合作模式上,也表现在森林和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包括珍稀、可爱的滇金丝猴种群的恢复上。
上述两项大规模干预不仅按照既定目标付诸实施,而且顶住了来自试图淡化这些方式的所有特殊利益群体的压力而坚持到底。项目的成功归功于国家林业局与世行长期合作促进创新与试点;也归功于各级林业部门与当地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的意愿;还归功于禁伐等举措,这些举措转变了林业界的目标和观念。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一种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式获得成功,确保中国丰富的自然栖息地遗产和大熊猫等特有野生物种拥有持久美好的未来。
我们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参与这样有影响的事业。
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