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世行之声

国际贫困线标准已被上调至每日生活费1.9美元,但全球贫困状况基本未变。这怎么可能呢?

版本: English

1979年以来,世界银行研究人员持续努力对全世界极度贫困程度进行评估,更系统的评估是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引入每日生活费1美元国际贫困线概念以后。当初的想法是用一条必要的界线来衡量收入贫困程度;该界线首先要反映出全世界最穷国的绝对贫困水平,其次要与所有国家的实际福利水平相符。第一条要求使得研究人员依据相当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贫困线确定国际贫困线,第二条要求则使得其采用购买力平价汇率把国际贫困线换算为美元,并且更重要的是换算为每个发展中国家的货币。

两条要求都有固然道理,但也具有不利影响。具体讲,它们使得我们在每次制定出一套(有可能更为完善的)新购买力平价之时都要对国际贫困线进行调整。目前,购买力平价汇率由一个独立的共同体——国际比较项目(ICP)部确定。该项目不时修订其测算结果,以反映各国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和计算方法方面的变化。每日生活费1美元贫困线由Ravallion等人(1991)采用1985年购买力平价数据制定。1993年公布一套新的购买力平价后,该贫困线被上调为每日生活费1.08美元。2005年,购买力平价再次经修订,该贫困线被相应地上调至1.25美元。在每次调整贫困线过程中,都会在可比性方面遇到难题,也会对各国和全世界贫困率进行调整。

去年,国际比较项目部又公布了一套基于2011年收集的价格确定的购买力平价。虽然学者们对这套购买力平价持有一些异议,但主流意见是该套购买力平价较之2005年购买力平价有所完善,为再次修订世行的国际贫困线标准创造了必要条件。难题在于,随着时间推移,世行的国际贫困线标准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制定高层次政策目标的基准,如首项千年发展目标。最近,世行确定了其总体目标,即“到2030年极度贫困率降至3%”,其中极度贫困系指“每日生活费低于根据2005年购买力平价确定的1.25美元”。同样,首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是根据世行的国际贫困线标准制定的。在一周前举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全世界领导人通过了该项目标。

因此,如果2011年购买力平价能够更准确地体现不同国家的实际生活成本,则我们衡量全球贫困程度的指标应包括这些购买力平价,但应避免使世行自身的目标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目标值出现偏离。事实上,我们感到在设定新的国际贫困线时应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1. 用能够获得的最准确且最新的价格,对各国的实际生活水平进行比较;
  2. 尽量避免改变目标值:使贫困线的定义保持不变,使其按照实际价格确定的新数值尽可能接近1.25美元贫困线;
  3. 在界定“实际价格”时,对衡量全球贫困程度最为相关的价格水平即是全世界最贫困人口所面对的价格水平。 

这些原则为修订国际贫困线确定了一条相当简单的规则:

  1. 1.25美元贫困线最初是根据15个相当贫困国家的贫困线的简单平均值确定的(参见Ravallion等人,2009)。我们采用这些国家的贫困线(以按照2005年价格计算的本币单位表示),并按照每个国家的消费价格指数将其换算成2011年价格;
  2. 一旦这些贫困线以2011年价格表示,则我们就用2011年购买力平价将其换算成美元,然后(如以前一样)对其进行简单平均。 

上述两个简单操作的结果是每人每日生活费1.88美元,取整后为1.9美元,即世行新的国际贫困线。当然,这背后涉及到若干方法细节:一些国家有几个消费价格指数可用——应选用哪一个呢?各国国内的生活成本也存在差异——某些情况下,这些差异并不能完全通过消费价格指数调查予以明确。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置这些差异呢?对于购买力平价和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显示出2005年至2011年间价格变化迥异的国家,我们又如何处置呢? 对于这两点,我们把我们选用的方法和其它事项详细地记录在这里,以便其它机构或组织复制我们的结果。此文也介绍了若干 “稳健性核验”结果。举例说,如果我们把我们掌握必要信息的所有101个国家拿来,(采用2005年购买力平价)把1.25美元换算为其2005年本币单位,用其国内消费价格指数把所得数值根据通胀系数调整为各国2011年的价格,之后用2011年购买力平价把这些价格再次换算为美元,最后对这些价格进行简单平均,那么我们会得到什么结果?您猜对了:1.9美元!

我们把收入和消费分布数据(我们掌握132个国家的此类数据,见PovcalNet网站)与新的贫困线进行比较后,即可再次测算全球贫困率。世行10月4日发布的几份报告列示了2011年和2012年的全球和地区贫困率以及2015年的预测贫困率。为评估购买力平价变化(以及对应的贫困线上调)造成的影响,最好把重点放在2011年,因为我们拥有这一年的贫困率测算数据【分别采用1.9美元贫困线(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价设定)和1.25美元贫困线(按照2005年购买力平价设定)测算】。根据我们的测算,如下图所示,2011年全球贫困率从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4.5%(10.11亿人;采用旧贫困线测算)降至14.2%(9.87亿人;采用新贫困线测算)。



Image

这些数据揭示的主要一点是,全球贫困率变幅相对较小,最贫困地区(特别是非洲和南亚地区)贫困率稍有降低,中等收入地区(特别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以及欧洲和中亚地区)贫困率稍有提高。贫困率长期趋势基本与购买力平价变化情况保持一致。

如果考虑以下情况,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那么吃惊:我们把贫困线进行了上调,目的在于使其实际数值(按照最贫困国家的购买力计算)保持不变。由于从实际价格角度看实际贫困线并未发生多大变化,因此(某一特定年度的)总体贫困程度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但是,您不禁要问,现在贫困线不是被上调至1.9美元,其名义上要比1.25美元增加了52%且大大高于美国2005年至2011年间的通胀率吗?这一上调如何才能与“使按实际价格设定的贫困线保持不变”这一原则相吻合,如何解释贫困率仅有小幅下降甚至未发生变化呢?就像全球贫困谜团一样,答案在于新的购买了评价。2011年消费价格指数调查揭示,穷国相对于美元的价格水平大大低于确定2005年购买力平价时所采用的价格水平。请注意,为了抵消绝对价格水平的差异,我们计算出了购买力平价汇率:一个购买了平价美元在肯尼亚、印度或美国应能购买到数量相同的商品。如果穷国的价格较低,则从购买力角度看,其货币就更为坚挺:相对于一美元在美国所能购买到的商品,一个肯尼亚先令或印度卢比(在本国)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多于我们原先的想象。换言之,从2011年购买力平价角度看,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低于大多数最贫困国家货币(在其本国)的购买力。新的购买力平价有效地反映出美元比大多数贫困国家的货币更为疲软。这就是按实际价格计算的贫困线在贫困国家基本保持不变但按其美元值更高的原因所在。2011年的1.9美元在穷国所能买到的东西与2005年的1.25美元在这些国家所能买到的东西基本相同,这就是贫困率变化很小的原因。按美元价格设定的更高贫困线数值,仅仅是反映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元“更为疲软”!

作者

Espen Beer Prydz

Economist, Development Data Group

Dean Mitchell Jolliffe

Lead Economist, Living Standards Measurement Study (LSMS), World Bank

加入讨论

此字段内容保密,不会公开显示
留言字数: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