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高等院校感到自豪的是一个明确的承诺,即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机会。但对于许多年轻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年轻人来说,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在非洲,据估计三分之二的人口年龄在 24 岁以下,其中有很多人、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都没有找到体面的工作。在南亚,到 2030 年将有超过一半的年轻毕业生不具备找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然而,随着全球青年人口激增,我们仍面临着一个大问题:我们如何重塑高等教育使其更好地兑现承诺?交替路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造就未来的人才队伍?
从全球来看,传统大学学位的前景正在发生变化。虽然高等教育入学率在过去20年里提高了一倍多,但许多大学毕业生仍然面临着从课堂到职场的艰难过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拥抱帮助年轻人茁壮成长的创新。嵌入交替学习模式,比如“工学结合”( “earn and learn”)计划,有助于调整教育模式,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企业当今面临的挑战。
“工学结合”模式对学生和雇主都有利
从本质上讲,“工学结合”计划支持学习者在学习相关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收入。“工学结合”计划通常是雇主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习者提供平衡学习与工作所需要的灵活性。与在职培训(侧重于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发展)相比,“工学结合”计划让学生在获得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同时还能赚取补充收入。
这在两个重要层面上很重要。
第一,交替学习计划可以吸引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入学并留在学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辍学的风险更高。在拉丁美洲,尽管高等教育总入学率不断上升,但仍以较富裕收入阶层的学生为主。非洲也是如此,尽管高等教育需求每年增长 15%,但在18 至 23 岁的年轻人中只有 9%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该地区超过一半的成年人担心交不起学费。
第二,“工学结合”计划可以加强人才输送管道,这是支撑企业成长和提高效率的基石。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针对既有和预期的技能缺口进行定向培养,降低自身培训成本,并激发创新。新兴全球劳动力市场使这一点变得更加紧迫。到 2030 年,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工作岗位将因技术进步而发生改变。根据领英(LinkedIn)的报告,约 50% 的人才发展经理认识到了这场危机。77% 的企业领导者都认为企业需要支持员工提升技能,这一点也许并不奇怪。通过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企业可以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提高技能水平,推动经济生产率提升。这种模式可能会改变游戏规则,让许多年轻人更容易实现向劳动力市场的过渡。
以玛赫西无敌学院(Maharishi Invincibility Institute,简称MII) 为例,该学院在巴西、南非、墨西哥、津巴布韦和赞比亚等国倡导免费高等教育计划。其“工学结合”计划确保学生在获得宝贵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能赚取一笔月薪以继续学业。其“爱心传递”(“pay-it-forward”)项目让受益人得以资助其他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其结果引人注目——预计玛赫西学院的毕业生在其工作生涯中将能赚取总计约 30 亿美元的就业收入,从而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仅在南非, “纳尔逊·曼德拉外联网计划”(实训课同伴互助学习认证项目)就已惠及60多万名青年,并有望在未来5年内再惠及 200 万人。
合作伙伴关系可让影响力倍增
我们可以通过战略合作让影响力倍增。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大学与雇主之间的伙伴关系。为此,我们必须让高等院校和企业看到应用新型学习模式的紧迫性。有远见的大学正在拥抱国际金融公司(简称IFC )的“高等教育数字化项目” (简称D4TEP),以改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成功率和保持竞争力。国际金融公司的“高等教育数字化项目”已在 25 所高等院校实施,惠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超过95万名学生。
这种紧迫性是跨地区的。在美国,在四年制大学近期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在毕业一年后仍未实现充分就业。在非洲,在8 个国家有超过 40% 的企业将缺乏相关技能人才看成是一个主要的运营障碍。到 2030 年,由于缺乏符合要求的技能人才,可能会出现超过 8500 万个工作岗位空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2025 年未来就业报告》,这是企业转型面临的最大障碍。
政府的作用很明确,可以调整教育政策,促进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税收减免可以鼓励更多的雇主拥抱“工学结合”模式,而赠款计划可以帮助参加者在工作并获得重要工作经验的同时支付教育费用。政府还可以倡导课程改革,并提供符合行业标准的技能认可路径。
我们需要私营部门参与进来。私营企业需要与政府和高校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让工学交替模式成为现实,使广大年轻人受益。
我们需要大胆创新,确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