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世行之声

要构建“有韧性”城市,我们就必须把劣质住房视为生死攸关的紧急大事

版本:
版本: English Español

Damaged houses in Long Island, New York after Hurricane Sandy. Photo by UNISDR.
以下场景为人熟知,因为他很悲惨:某次毁灭性飓风或地震袭击了某穷国人口稠密的某个地区,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使得救援队的资源和能力以及医院急救室捉襟见肘。首批救援队伍必须采取“检伤分类法”——最大限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挽救生命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死亡人数的一种医疗策略。 

但是,如果政府把这一方法应用于劣质住房,则医疗队伍采用这一方法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因为在发展中国家,造成人员死亡的主因是住房而非灾害。
 
纵观全球,自然灾害相关的大部分伤亡均由劣质住房导致。 例如,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三分之一人口(约2亿人)居住在致命性房屋密布的非正规居民点。2010年,海地发生的7级地震造成26万人死亡, 70%的损害与住房相关。依此类推,假设8级地震袭击秘鲁,估计80%的经济损失会归因于住房。
 
但富裕国家的情况大为不同。过去十年间,高收入国家经历了全世界47%的灾害,但死亡人数仅占全世界灾害相关死亡总数的7%。
 
这一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解决办法:要构建“有韧性”城市,就要新建“有韧性”住房。在2017年全球灾害风险降低平台会议上,来自学术界、公民社会以及私营部门的5000名业内人士和决策者将共商增强城市地区韧性.之策。
 
要降低灾害对最贫困、最脆弱人群的影响并增强其韧性,政府就要将其注意力转向劣质住房,启动实施相关计划,防止住房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和经济惨状。
 
住房资金已然很稀缺,正因为如此,我们建议从“医疗手册中取下一页”,按照原先在《地震国家高枕无忧之策》中建立的思路,采用“检伤分类”策略降低住房风险。该策略由以下三步构成: 

第一步,识别风险无法降低且采取干预措施后确能挽救生命的住房。

位于高风险地区的住房,如位于断裂地带或山体滑坡地区的住房,必须公开列为“不可居住”住房,并将居民
迁至他处。秘鲁近期就极为痛苦地汲取了这一教训,当时山体滑坡和洪水摧毁了风险本可得到缓解地区的家园,导致多人死亡和100多万人受灾。
 
第二步,识别结构性风险很高且能够修缮的住房。
 
正如紧急救援人员在分辨哪些灾民需要立即治疗方面具备专业知识,住房工程师一眼就可分辨出哪些住房属于非正规住房,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弄清哪些房屋存在结构问题。例如,美国或日本的某座木房有可能坍塌,其键部位未架设足够的木板,其烟囱在地震中有可能会塌倒在房上。单凭消除这三大风险,即可使一度致命性的结构变得足够安全,乃至保险公司愿意为其提供保险。
 
第三步,识别结构性风险介于中-高程度之间的房屋。
 
好消息是,调查发现,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劣质房屋位于风险可以得到缓解的地区。这些房屋用安全材料和很好的施工方法建成。针对住房采用“检伤分类法”(其所需先期成本较低)以识别需要改造的房屋,可挽救生命。

不过,单凭该方法不会提升城市韧性。即便是初衷最好且辅以这一经济有效“检伤分类法”的政府住房政策,也需要得到工程、建筑和保险等行业的支持。任何针对“有韧性”住房的政策,都必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低成本且最终自己动手的住房改造方案;
  2. 更多住房改造补贴;
  3. 鼓励房主自愿投资以提升自家房屋结构安全性的机制;
  4. 房主能够借得起的贷款和买得起的保险产品,用以提升房屋安全性并使房屋保持安全性。
每年,全世界房主用于房屋改造的投资高达政府住房项目支出的30倍之多。住房改造支出是很好的投资,因其可带来大量政治、社会、经济回报。

政府已然开始投资改造孩子们仅用三分之一学习时间在校学习的学校(危险)建筑。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资金用于提升建筑安全性、使孩子们把三分之二学习时间用于在校学习呢?
 
此外,保险公司如能面向房屋结构安全性达标的房主提供保险产品,则也可获得可观利润。
 
住房结构改造是面向所有相关人员的一项双赢方案。

相关内容: 

作者

Luis Triveno

Luis Triveno, Senior Urban Development Specialist

Peter Yanev

Senior Technical Consultant, Natural Hazards Risk Management

加入讨论

此字段内容保密,不会公开显示
留言字数: 1000